close

闖蕩好萊塢 種族藩籬仍存在

(路透洛杉磯25日電)200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,美國男星丹佐華盛頓和女星荷莉貝瑞稱帝封后,男星薛尼鮑迪(Sidney Poitier)也獲終身成就獎,那一夜堪稱好萊塢非裔演員的轉捩點。

 

自此以來,非裔美國社群就不時討論好萊塢的多元化夠不夠,然而不變的事實為:非裔演員幾乎唯有在扮演特定黑人角色時,才會獲得認可。

 

今年的好萊塢頒獎季期間,有4部電影掀起種族多元討論,分別是「自由之心」(12 Years A Slave)、「白宮第一管家」(The Butler)、「奧斯卡的一天」(Fruitvale Station)和「曼德拉:漫漫自由路」(Mandela: Long Walk to Freedom),然而僅有非裔導演史提夫麥昆(Steve McQueen)執導的「自」片入圍奧斯卡獎項。

 

今年有3位非裔演員將於3月2日的奧斯卡金像獎競逐個人獎項,而如果「自」片贏得最佳影片獎,將成為首部出自非裔導演之手的最佳影片。

 

然而,儘管好萊塢盛讚非裔主題電影和演員,卻無明顯跡象顯示,好萊塢突破限制,不依種族挑選角色。

 

這或許解釋電影產業高階主管少有黑人,且美國影藝學院(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Sciences)非裔族群代表不夠多的部分原因。美國影藝學院有超過6000名成員,投票遴選奧斯卡各獎項得主。

美國南加州大學批判研究教授和非裔美國電影和文化專家包伊德(Todd Boyd)說:「我認為,當主流電影當中,不是專為非裔人士撰寫的角色,而找非裔演員演出,才是改變刻板印象的轉捩點,但這個點還沒到來。」中央社(翻譯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