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:不只爭寵 嬰兒夜哭為存活
【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】嬰兒突然在半夜醒來大哭,絕非只是肚子餓、尿布溼或博取父母關愛眼神那麼簡單。美國哈佛大學演化生物學教授大衛海格日前在《演化、醫學暨公衛》期刊發表研究指出,嬰兒在半夜啼哭迫使媽咪哺乳的行為,並不是為了獲取養分,而是要延遲母親排卵及再度受孕的時間,「杜絕」弟妹「爭寵」的機會,以提高自己的存活率。
【人類天性自私】海格的立論根據在於,嬰兒通常在父母清醒的時間,就已被餵飽,並不需要靠半夜喝奶來獲取成長所需養分;而在遠古時期,嬰兒不易存活,理論上父母照顧的小孩越少,存活率就越高,因此6個月大至1歲間的嬰兒,會開始密集地在半夜啼哭吸引爸媽,其實是源於「爭奪生存資源」的自私天性,一切都是為了防止「下一個子嗣」來瓜分資源。
過去曾有學者認為,嬰兒夜半啼哭與幼童在弟弟妹妹出生後,尿床等行為會「復發」類似,都是希望搶回父母的注意力,但海格指出,獨子也會在半夜啼哭,但使用奶瓶喝奶或開始食用副食品的嬰兒,半夜醒來的機會明顯減少,因此半夜哭鬧的關鍵,其實是要迫使母親親自哺乳。
【哺乳停經避孕】一旦母親親自餵母乳的時間增加或延長,其內分泌系統就會延緩分娩後排卵的時間,或是即便排卵,也不會恢復原本的月經週期,此概念類似「哺乳停經避孕法」,也就是透過哺乳,讓母親無法再度受孕。
海格接受「福斯新聞網」訪問時進一步解釋,嬰兒夜半啼哭也受遺傳影響;例如人類第15號染色體上、突變時會造成俗稱快樂木偶症候群的罕見疾病「安裘曼氏症」的一個基因,若遺傳自母親的比例較高,嬰兒在夜間的睡眠就較能持久,因為從女性的角度,必須透過不斷繁衍後代,提高其基因「流傳」下去的機率。
反之,該基因遺傳自父親比例較高的嬰兒,半夜較容易醒來,因為從男性的觀點,由於無法確保伴侶的下一胎仍然是他的子嗣,為讓基因永流傳,必須盡可能地「保護」現有的嬰兒,最好的辦法,自然是獲得母親全心全意的照顧。
【部分學者反駁】並非所有學者都贊同海格的假說;美國聖母大學人類學教授詹姆斯麥肯納接受《科學新聞雜誌》訪問時表示,嬰兒在半夜醒過來,有4成的比例是因為「感應」到母親接近,這也是一種生物本能,主要為避免嬰兒過度熟睡,而無法及時因應危險及周遭環境的變化。
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助理教授凱瑟琳韓蒂接受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」訪問時指出,若依照海格推論,則古代嬰兒也會在半夜啼哭,但遠古人類在尚未進入農業時代前,多以狩獵或採集為生,以致睡眠習慣類似「累了就睡」,並不若近代規律,也就是「母親感到睡眠被嬰兒啼哭打斷」,其實是後天養成的習慣,如此一來,就與海格的論點相悖,因此她並不認同「延遲受孕」的假說。
圖說: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海格指出,嬰兒在半夜啼哭迫使母親哺乳的行為,並不是為了獲取養分,而是要延遲母親排卵及再度受孕的時間。(photo byKit4na on Flickr-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