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運動、飲食、社交 可預防失智

【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】失智症目前沒有根治藥物,神經內科醫師表示,每周2次、一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習慣,比任何藥物效果都好。罹患失智13年的林添發老先生16日在記者會現身說法,以自己今年拿到學士學位為例,說明透過運動、社交以及健康飲食,失智後的人生依舊可以很精彩。

失智症目前沒有根治藥物,不只影響個人生活品質,也常使照顧者增加負擔,有許多人聞病生畏。87歲的林添發失智13年,他說,失智症造成生活中許多障礙,打電話不是打錯號碼,就是撥號時間太久自動掛斷,開車停紅燈也會中途睡著,半路掉到水溝裡。他就診後第一次拿到永久性重大傷病卡,還擔心地問醫師,「我才70多歲,難道就這樣完蛋了嗎?」

林添發說,自己不想老坐在電視機前面「被電視看」,於是開始由兒子接送到處跑,到圖書館教日文、照顧其他獨居老人、回校園進修,一個禮拜打5次太極拳與氣功,生活過得無比精彩,今年還獲得大學學士文憑。

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議謙表示,運動、飲食、社交是預防失智的三大秘訣,他認為其中「運動」最為重要,每周2次、一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,「比任何藥物效果還好」。而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建議,多與人群接觸、交流,可以幫助多動腦「存腦本」,比起什麼事都不做,更能有效延緩失智惡化。

除了多運動、多與人群交流,醫生也建議3餐採取地中海飲食,少鹽、少油、少紅肉,多蔬果、肉類以魚類為主,並適量攝取橄欖油、咖啡因與紅酒。

作家吳娟瑜的媽媽是失智症患者,她發現母親不喜歡運動,也不喜歡與參與社交活動,導致病情惡化相當快。吳娟瑜從母親的狀況深受警惕,即使她現在已是兩個孫子的阿嬤,每個禮拜仍堅持游泳5次、慢跑5次,還大膽學跳街舞。

根據衛福部2013年統計台灣失智人口約19萬人。失智症早期臨床症狀因人而異,當出現重複發問,經過旁人提醒仍想不起來;找不到正確字眼表達想法,導致溝通困難;喪失活動力,連以前嗜好也不想做;或個性改變,出現妄想、幻覺等警訊,就應該注意是否為早期失智現象。

飲食運動增人際互動 延緩失智

(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6日電)台北市衛生局估計北市失智症逾1萬人,但篩檢登記者僅400多人,呼籲家人多觀察長輩。醫師說,延緩失智可從飲食、運動、人際互動著手。

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台北市衛生局今天舉辦「活力321、健康好腦力」教案發表記者會暨「慢跑爺爺」微電影首映會。

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林奇宏說,衛生福利部2013年底統計,台灣目前失智人口約19萬人,台北市就占近1/10,估計約1萬7000至1萬8000人,不過登記者僅400人,可能有一些輕度患者自己不知道,家屬也不知道,因而沒有去篩檢。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,失智症無法根治,多動腦、多參與活動、存腦本,可延緩失智,有些長輩退休做志工也是不錯的社會參與,或是與朋友聊天,看政論節目罵一罵也有助思考。

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劉議謙建議,預防失智症從飲食、運動、人際互動三部分著手,運動可降低並延緩失智症;參加個人業餘馬拉松的他常以身作則告訴患者,養成運動習慣。

關於「活力321、健康好腦力」,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表示,3是每天三餐均衡飲食不過量,少油、少脂好健康;2是每週至少2次運動,每次至少30分鐘,持續12週有助改善個人認知功能,建議多做體能運動及參與各類認知活動;1是每週至少1次社會參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