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房顫動別亂停藥!腦中風增4倍
作者: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/台北報導 | 華人健康網 – 2014年6月12日 下午12:46
需服用藥物控制病情的心房顫動患者,可別擅自停藥!1名患有心房顫動病史的68歲婦人,日前因膽囊炎開刀,術後中斷服用抗凝血藥物,竟導致血栓性腦中風。醫師提醒,無論使用哪一類抗凝血藥物,千萬別擅自停藥,應事先與醫師討論,以免釀成難以復原的健康損害。
這1名68歲許姓患者,本身有心房顫動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衰竭,以及兩次腦中風的病史,因心房顫動相關的高中風風險,平日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來預防再次中風,最近卻因手術後停藥,血液在左心耳內凝結形成2公分血塊,脫落造成再度腦中風。
頭暈心悸胸痛!心房顫動併發中風風險高
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,其盛行率隨年齡老化而顯著增加。症狀表現為心悸、心跳不規則亂跳、胸悶/胸痛、喘、頭暈、昏厥等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任周玉蘭表示,心房顫動使血液在心房內滯留而產生血塊,9成血塊形成在左心耳處,血塊掉落隨血液循環堵住腦動脈則造成栓塞性腦中風。有心房顫動的病患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。
此外,與其他中風原因相比,與心房顫動相關的腦中風死亡率較高、症狀與失能狀態較嚴重、住院天數較長、合併腦出血性的機會較高,且再發性腦中風的風險也較高。
降低腦中風風險!抗凝血治療是主流
目前臨床,抗凝血藥物抑制血塊形成,是預防心房顫動相關性腦中風的主要治療方式。瓣膜性心臟病的心房顫動病人須以傳統抗凝血藥物-口服維他命K拮抗劑(warfarin),以達治療標的。
非瓣膜性的心房顫動則應以「CHA2DS2-VASc 風險評分表」評估患者發生血栓中風的風險,歐洲心臟學會建議CHA2DS2-VASc 評分為1分以上,應以抗凝血藥物為主要治療,且以新型抗凝血藥物為優先;評分為0時,因發生中風風險極低,可不需任何抗凝血藥物或抗血小板藥物使用。
周玉蘭醫師表示,傳統抗凝血藥物wafarin對東方人的出血風險明顯高於西方人,且須追蹤凝血時間來調整劑量,因此不易使用。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預防腦中風的效果優於或類於wafarin,且大幅降低顱內出血風險,提供患者更好的選擇。國內目前健保已給付兩款新抗凝血藥物的使用。
停藥時間抓不準 健康現危機
不過,周玉蘭醫師強調,不同抗凝血藥物的使用有許多細節要注意,例如服用方式、常見副作用、藥物交互作用,以及預做手術需先停藥多久/何時再用回藥物等。停藥太短可能手術出血不易止,停藥太久則可能造成中風復發,服藥的民眾遇到停藥需求時,最好與專業醫師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