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Y話題】大腸息肉的真相 你該瞭解四件事

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,推估國內22歲到49歲的族群,恐有71萬人腸內有息肉,但近八成民眾卻沒做過糞便潛血檢查,顯示大腸息肉有年輕化趨勢。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經由息肉衍生,大腸直腸癌也是台灣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,到底大腸息肉有多可怕?為何常被民眾疏忽?花三分鐘看完這篇,讓你瞭解大腸息肉的真相。

大腸息肉是什麼Y?

「息肉」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多餘腫物,大腸息肉就是長在結腸和直腸粘膜表面的隆起病變。因為大腸屬消化道,現代人的飲食油膩、難消化,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拉長,使得長息肉的機會增加。

息肉可分為三種:

1. 腺瘤性息肉:發生癌變的機率最大,癌化機會為5-10%。

2. 發炎性息肉:又稱為偽息肉,因為之前的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,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導致,本身並不會變成癌細胞。

3. 增生性息肉,大腸中常見的息肉,不會變成惡性腫瘤。

誰是大腸息肉高危險群Y?請注意下列四個信號

大腸息肉其實很常見,發病率更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,如果你出現下列四個信號,請儘快就醫檢查!

1. 大便帶血

2. 大便習慣和形狀改變

3. 便秘和腹瀉

4. 腹痛


大腸息肉發生率依年齡遞增,關鍵時間是50歲過後。據統計,50歲時盛行率是20%至30%;70歲時變50%以上,但目前台灣已有年輕化趨勢。

另外,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,也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,在青春期過後,大腸內就長滿了數以千計的息肉,若不治療,到了30歲之後,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。

得了大腸息肉該怎樣辦Y?
若檢查發現有癌化可能性的腺瘤性息肉,當然會建議切除,以絕後患。而增生性息肉,雖癌化機會不高,但易有胃腸道出血的狀況,通常也會建議切除。目前內視鏡技術發達,除非是腸胃道息肉太大、易大出血,或是角度不佳,才改採腹腔鏡或剖腹。

根據統計,腸息肉未做切除,五年後有2.4%會演變為癌症,十年後有8%,二十年後有24%。腸息肉切除後可降低發生大腸直腸癌症的機率約76-90%,息肉切除後的復發率約30%。

5招預防大腸息肉Y:

1. 定期糞便潛血檢查:每一至二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%至33%的大腸癌死亡率。

2. 多運動:有助腸道蠕動,久坐不動導致腸胃蠕動速度變慢,糞便排出體外的速度也會變慢,經常做運動有助減低大腸息肉的發生。

3. 多纖維:天天五蔬果,便祕造成宿便堆積亦是引發息肉的因素之一,透過高纖維飲食,保持好的腸道

4. 少紅肉少油脂:紅肉或加工肉品有致癌風險也難消化,會延長腸胃道的消化時間,讓食物與消化道接觸摩擦的時間拉長,導致息肉增生。

5. 多休息:透過規律睡眠來保持身心穩定,避免內分泌不協調引起的身體病變。

 

資料來源:

衛服部國健署
台灣癌症基金會

外食多 大腸息肉攻占年輕人

 

別再以為年輕就是本錢,小心息肉就在腸內。近廿年來年輕族群大腸癌發生率明顯增加,台灣癌症基金會昨天公布「大腸癌與大腸息肉認知調查」,推估國內廿二歲到四十九歲的年輕族群,恐有七十一萬人腸內有息肉。

台灣癌症基金會去年舉辦「追捕息肉小子大作戰」,發現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一千一百八十三位民眾中,高達八百四十八位有息肉;進一步調查一千一百零二位廿二到四十九歲民眾,有百分之六點八表示曾有息肉,以此推估出年輕族群中七十一萬人有腸道息肉。

調查發現,八成民眾對息肉認知錯誤,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解釋,不少年輕人以為血便才是腸癌前兆,事實上,大腸癌出血多與糞便混合,肉眼不易看出,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才看得出來。

調查也發現,近八成民眾未做過糞便潛血檢查。

廿九歲的李小姐完全沒有家族息肉史及大腸癌史,籌備婚禮期間決定做婚前檢查,意外發現腸道有四顆息肉。

切除後,她回想才發現自己太常外食,且肉食居多,籌備婚禮期間飲食、排便也不正常,甚至有血便。嚇得她趕緊調整生活習慣,早餐改吃水果、麥片、並注意每日蔬果量。

調查也發現,七成民眾運動量不足、多數民眾外食頻繁,且七成每日蔬果攝取未達三蔬二果。另外,近三成年輕人便秘或腹瀉,顯示「大腸淨空情形」有待加強。

賴基銘說,大腸癌從異常病變癌化為癌症,通常需十到十五年,早期檢查發現,就能及早切除、降低罹癌風險。鼓勵五十歲以下民眾提早做糞便潛血篩檢,養成運動習慣;平日多吃蔬果,少吃紅肉和高動物性脂肪食物,減少糞便停留腸道時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綽 的頭像
    小綽

    懶人的部落格

    小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